29日,“城南計劃——前門東區2014”展覽正式面向社會開放,將持續至2015年1月28日。圖為展覽現場。 曾鼐 攝展覽同期,諸多中外城市規劃、建築設計師雲集京城,聚焦城南發展,呼籲重視對舊城的保護。圖為論壇現場。 曾鼐 攝
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(記者 曾鼐)衚衕空間應如何利用?舊城改造資金難怎麼辦?……“城南計劃——前門東區2014”展覽29日在京舉行,中外頂尖城市專家獻策舊城保護,呼籲“拒絕假古董,重視地下空間的利用”。
前門俗稱正陽門,位居明清北京城內城九門之首。前門外一帶,曾雲集了上百處老會館、眾多名人故居,歷經600年的風雨滄桑,至今保留著都一處、瑞蚨祥等諸多老字號。該地區擁有北京最早的“金融街”,曾一度是京城的商業文化中心,但隨著社會發展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。近年來,北京不斷加強該地區的修繕保護,以前門大街、鮮魚口街為代表的前門西區逐漸獲得重生。但是,與之相鄰的前門東區卻成為都市核心的衰落地帶。
29日,“城南計劃——前門東區2014”展覽正式面向社會開放。展覽同期,諸多中外城市規劃、建築設計師雲集京城,聚焦城南發展,呼籲重視對舊城的保護。
利用好地下空間
“城南計劃——前門東區2014”學術研討會彙集了諸多中外頂尖城市規劃師、建築設計師等,現場座無虛席。
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朱小弟說,前門東區是北京舊城很典型的代表,密集的街巷空間、尺度較小的四合院等都是北京城市格局裡很獨特的,“舊城保護應該從歷史街區實體保護轉向對文化整體的保護”。
朱小弟認為,應該重視“民有化”和“立體開發”。他說,不僅需要把房屋產權落實到原住民名下,政府也應更關註引入城市公共資源,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間,可以開發成為具有停車交通等功能的城市公共層。
他說,有了這個城市公共層,地上的街巷、四合院等傳統建築才能真正得以保護,狹窄擁擠的衚衕才能讓位給步行者,“希望原住民能留下來,讓老北京人有更多可能保持與外界的流動。”
沿保護區周邊進行商業開發
“再不保護就來不及了,要被拆完了”,中國著名建築師劉家琨說。他說,不能僅僅關註城市的功能性,一座城市的歷史、情感等是不可複製的,“城市的記憶很重要”。他說,北京南城很多老街區正在被逐步蠶食,對於衚衕等應該加緊修繕和保護。
對於“保護資金短缺”的問題,劉家琨建議,可以沿著保護區周邊進行高強度的商業開發,綁定資金,按比例投入老城的保護,“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明確的邊界,抵禦老城被進一步蠶食”。
劉家琨說,舊城應重視市政設施的修繕,可以將空置的院落改建為博物館或社區中心,“要重視老宅新用,重現舊城繁榮”。
拒絕假古董 吸收年輕群體
“要讓更多的人生活進來”,著名建築師馬岩松說。他是中國第一位中標海外建築的設計師。
馬岩松認為,保護歷史風貌應聚焦城市生活和空間尺度,而不是仿造坡屋頂、雕梁畫棟的假古董。他強調,對於原建築“一點兒都不能動,不能再拆了”,而在已拆掉的地方,要增加建築密度,點狀插入式地進行改造,新建以小戶型、多層為主的經濟住宅。
馬岩松說,增加建築密度,是希望吸納不同文化層次、不同經濟背景的群體,引入中產階級和年輕人,“老城區要有持續的家庭生活,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”。
喬治傑生(George Jensen)首席執行官兼首席創意總監朱欽騏(David Chu)同樣認為,“要讓年輕人進入老城區”。朱欽騏說,諸多傳統設計有上千年的歷史,需要保護,但也需要創新,尤其應在老城區中引入年輕群體,讓年輕的精神和思維推動城區的發展。
“城南計劃——前門東區2014”展覽位於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,將持續至2015年1月28日,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、北京天街集團、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共同主辦,包括了都市實踐(URBANUS)、MAD、有方等國內外頂級建築設計團隊的參展作品。(完) (原標題:中外專家聚焦舊城保護:拒絕假古董 用好地下空間)
- Feb 23 Mon 2015 07:24
中外專家聚焦舊城保護:拒絕假古董 用好地下空間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